11月13日,9499www威尼斯院长杜青钢教授获法国棕榈教育军官荣誉勋章。法国教育棕榈勋章是由拿破仑创立的表彰制度,是法国教育领域最高级的荣誉,表彰为法国教育合作、科技交流和文化传播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。
简介:杜青钢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法国第八大学文学博士,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后,现为9499www威尼斯院长,湖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,法国波尔多三大特聘教授。两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其译作《雨果诗选》获四川省文学翻译一等奖,法文创作小说《毛主席逝世了》被评为2002年度法国20部最佳图书,作者排名第九。获法国文化部翻译奖学金;近期获法国棕榈教育军官荣誉勋章,最新著作《字行天下》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,茅盾文学奖、鲁迅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联袂作序,引起了较大反响。
推门走进老师办公的处所,通透,简朴,没有一点多余的点缀。屋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面大的棕色书柜,倚墙而立,里面密密匝匝地放满了书籍,足足占了大半个墙壁,而旁边的一桌一几上,也分别摞了两沓书。杜青钢坐在茶几边,戴上方形的、没有花纹的无边眼镜,微微皱着眉,朴实,温和;正如窗外武汉的冬天,褪去浮华之物,把智慧与深意潜藏在宽厚的土地之下。
在外界的眼中,杜青钢有许多头衔:他是知名学者、法语教授、武大外院的院长;他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,著述丰硕的创作者。而他在最新著作中对自己的介绍又是“当过农民,开过机床,在巴黎中餐馆做过大厨”。当被问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时,他淡然地笑了笑,颇有些悠然见南山的意味。
立志: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(《论语》)
“当时我学习的确很刻苦,有时候我们经常停电,每次停电我就自己搞一个煤油灯。你要是问我学习的动力是什么?我坦诚地说,因为我的祖母在临走的时候,她一直连续7天喊我的名字,还在说一句话,她说‘我孙儿青钢说了,要把我带到法国去。’我就是从这句话下决心,祖母即使去不了,我也要到法国去。”
一本拉鲁斯词典,一份《红色人道报》,70年代在武汉外语学校求学的杜青钢学法语主要靠的就是这两大秘籍。当时他的法语成绩在班上一直冒尖儿,汉语也下了不少狠功夫。拉鲁斯法语词典是他在市里的外文书店无意撞见的,两个巴掌摊开的大小,一共一千两百多页。那时候在学校里住读,为了节省出买词典的钱,他连着三个月周末坐船回家,速度更慢费用更少,却是要多走好几站路。文革期间,讲究的是“又红又专”,而一味读原版词典是只专不红,他想了个办法,给词典包上封皮,在上面写“毛泽东选集法文版”。那时候他基本上能把词典里的词条背出七八成。
而《红色人道报》是法共机关报,两页的周刊,是那个年代国内唯一可以买到的法国原版报刊;头版以社论、要闻、评述为主,2、3 版讲法国的国内动态、各党之间的友好往来,最后一版是中国专版,有许多诸如“开门办学”、“上山下乡”之类的政治术语,还配有生动的图画。这些概念在课堂上都会学到,但从原版报纸上看,这些词条就被翻译成了地道、原汁原味的法语,这让杜青钢感到很是欣喜。当时《红色人道报》卖一角一份,他几乎每期都买,遇到生词短语,格言警句就把它们摘抄下来,一些有关中国的报道还能够整篇背诵。而这种学习方法也使杜青钢在学习生活中大受裨益。当时武汉外语学校与其他大学组织联谊活动,用法语翻译毛泽东创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,要求两校各派一名代表即兴现场翻译解说词,杜青钢被推举为外校代表,而他需要译演的段落在《红色人道报》上有相关的报道,现场翻译的时候他使用了不少地道的词句,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称赞。另一次高中老师让学生编一个政治术语词典,翻译当时流行的政治术语。这个项目很多同学不愿意接,杜青钢就把那些词条都拿过来,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,其中不少也借鉴了《红色人道报》上的精到翻译,但这就一个高中生而言,已经是非常难得了。
无疑,杜青钢在年少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法语天分,更显著的是他身上那股子不怕难的韧劲儿。当被问到学法语的动力时,杜青钢沉默了一瞬,微微动容:“我的祖母在临走的时候,一直连续7天喊我的名字,还在说一句话,她说‘我孙儿青钢说了,要把我带到法国去。’”他就是从这句话,下定了去法国的决心。之后他在法国巴黎八大拿到文学博士文凭的第二天,就把自己的博士文凭复印了一份,还在巴黎的中国城买了美元、人民币的纸钱,回来之后祭拜到祖母的坟头。
杜青钢望了一眼窗外,这正是武汉最冷的季节。到了每年寒冬的时候,就能看到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挺拔屹立着的,是行道笔直的松树还有小路旁郁郁生长着的竹子。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;坚毅、执着,却最朴实无华。
立人: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(《道德经》)
“我是个中国人,生活的场域在中国,虽然拿了那么多法国的奖学金,但是是中国把我派出去的,我忠于自己的国家。我现在为国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,为国家培养学生,这个生活更适合我。我很自豪,现在买菜萝卜白菜从来不讲价,你说五块就是五块,我们赚钱不是暴富,但是生活已经绰绰有余了,农民赚钱不容易,我们不要在小钱上磕磕巴巴了。我赚钱赚不来,也不感兴趣。”
学习外语的人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,还必须要能够了解国外点点滴滴的文化。杜青钢在法国前前后后待了六年,1985年在巴黎第三大学进修,后来又在法国读了四年的博士,90年代在加拿大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的时候也经常会去法国。无论从人生阅历还是文化理解角度看,在法国的经历对他而言都是极为难忘的。在学生时代,勤奋地读书,这还算是一般人多少能够办到的事,而杜青钢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但勤于学习,而且讲究实践,在人生经历中去体验、领悟,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去深度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。“闭门求学,其学无用;应汗漫九垓,遍游四宇”。只有真正地融入过法国的社会,才能学以致用,再反过来借用西方的视角与思想来看本民族的文化,在国际世界中讲好耐人寻味、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。
在法国游学期间,一如既往地,杜青钢在班上仍然是属于学习拔尖的学生。在国外学习讲究独立性,很多课没有教材,安排了读书报告的学习任务,书也大多是靠自己买;但除了课堂学习以外,学会去了解法国社会、法国人的生活也非常重要。在法学习期间,杜青钢在一个法国人家里住了一年半,又在食堂里当过跑堂,做过大厨,还做过推销员。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做推销员的经历。他当时推销巧克力,颇有意思的是,做巧克力推销员并不是直接把巧克力卖给别人,而是用一个盒子,里面除了装巧克力还放有其他类似薯片的小零食,盒子上面有一个洞,拿一个给五个法郎。来买东西的大多是秘书,他只需说服秘书把这个盒子接下来就算办成了事儿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他几乎把巴黎附近的小楼都跑遍了,接触了约莫上千个各式各样的法国秘书,与他们交谈,而与这些不同性格、形形色色的法国人打交道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如何与法国人周旋,和他们交朋友,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。只有在具体语境下深入地体验生活,才能成为真正的语言高手、能手。
留学在外多与当地人交流,这是在国外求学本身的优越环境,而在不具备这种大环境的情况下,也要多抓住机会,尽可能地去了解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化。80年代初,杜青钢还在四川外语学院的时候,学校来了一个瑞士的外教,带了四千多册书,彼时杜青钢的法语基础已经颇为扎实,能模仿着波德莱尔用法语创作诗歌。外教读了他写的一些散文诗后,对他刮目相待,请他来做图书管理员,每个月还给他买两瓶麻油,每半个月一斤鸡蛋,每星期两斤挂面。这样的优待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一笔巨大财富,但对于杜青钢来说,最珍贵的福利却并不是这些,而是那四千多册书。在那个阶段他整部阅读的小说有六七十本,片段式、章节式阅读的有一百来本,而一般性了解的书籍则有一两千册之多。这样的经历对他之后从事文学研究与教育工作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
学知识,更要学做人;做好了人,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。读社会这本大书,在经历中琢磨出人生的智慧;又在行万里路后,保持不变的本心。有人问过杜青钢,为什么在游历了法国之后,仍然选择回国,对本民族的文化也极为关注,他说,“我觉得学外语的人必须要爱国,我在法国待了六年,我对我的国家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,但我从来不在外国人的面前骂自己国家,这点我坚持。有什么牢骚可以在同胞面前说,但我不会在外国人面前讲。中国的缺点我们可以讲,但我们的主调还是爱国,这个我觉得很自豪,不管走到哪里,我爱自己的国家。”
汗漫九垓不难,难的是见过浮华仍然能做到独立而不改;历游四宇不难,难的是坚守本心周行而不殆。杜青钢在法国的不少同学,改行经商,成为了亿万富翁,但他一点也不后悔,“我对赚钱不感兴趣,也赚不来”,他想的只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点事,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,这好像看起来很简单,却又很不简单。
立言:尽信书不如无书(《孟子》)
“外语第一要学精,第二要深入了解异域的文化。仅仅这还不够,我们还要学好国学,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,是本民族的根,不光是通过读书,还有交往、走路旅游,加强自己的国学修养。在生活中应该宽容一点,大度一点,多点善意。用毛主席的话来说:胜不骄,败不馁。得意的时候向后退半步,有困难的时候挺住,这样的人才能干大事,这是我的一点期望吧。”
在《左传》中有提到“立言”一说,被古人列为人生三不朽之一。立言是把人们做人做事经历中的思想、经验用文字记载下来,传承文明,供人借鉴,给人以启迪和鞭策。而杜青钢就把多年来自己生活的体会感悟写进了小说——《字行天下》。杜青钢著书最高的目的,一是渡己,二是渡人。如果就走向国际而言,这也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讲中国的故事,加强中国的软实力。
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,中国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方面实力突飞猛进,在国际舞台上举手投足也益发展现出了大国的风采。但与此相对应的,中国的软实力却成为了一处短板。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一直被看做是文明的大国,为什么还会缺乏文化名片呢?在学外国文化的时候,切不可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——让中国区别于外国,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色魅力。这是杜青钢作为法语教授,用中文写下《字行天下》的一大用意。一些其他的文明古国例如埃及,它的文化被罗马、印尼的文化入侵,自己的文字却慢慢消失了,直到后来拿破仑到埃及打仗的时候,才把楔形文字带回去。而中国的语言悠久,汉语则一直流传下来,神奇而玄妙。对中国的国学经典,杜青钢是很建议学生读的,诸如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孙子兵法》。“这些书加起来差不多三万多字,经典不能只局限于读一遍,要反复读,有些重要的地方能背下来,这样武大的学生才有后坐力,以后才能走得远。”要想真正在国际社会中占有话语权,不能光拆庙,一味西学,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特的中国魅力也是一大关键。
外语学院的学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,先把本专业基本功打好,仅仅嚼烂书本上的东西还不够,做学问得融汇贯通,关注社会。法国著名学者艾田伯说,法国就是欧洲的中国。在杜青钢的眼中,法国和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:都是比较讲人情的社会,此外,法国的农业人口比重较高,虽然目前的占比不大,但是法国人海洋开发较晚,有着较为浓厚的土地农民情节。而法国和中国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则多亏了笛卡尔:法国人讲方法、条理,有西方人重理性的特征。中法两国都是文化灿烂的国家,但论及文化的悠久还是比不上中国。法国在836年才有了第一个创作的文学作品,此前大多都是口头文学,而彼时中国的唐诗已经写了五万首,快要接近晚唐时期了。中国的文明比法国成熟得多。但是到了近代,法国文学成就的确很大,截止目前世界范围内一共颁发了107个诺贝尔文学奖,法国的获奖作家就占了15位。到中国的那些法国外交家,很多都是文人、顶级作家,相似地,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当官,也大多是文人。对于法国人来说,中国文化是富于吸引力的,前不久法国人评选出了他们最受欢迎的十本中国的书:《论语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水浒》、《西游记》,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、《鲁迅小说集》、莫言的《酒国》,还有巴金的《家》。
学语言用到实处的地方更多是翻译和写作,杜青钢看来,如果本国的语言没学好是没有长远发展潜力的,在网络时代应该实实在在地多读、重读几部经典著作,不光是中国的经典,还有国外的经典,譬如《圣经》、《希腊神话》等等,精读所学语言国的历史。学语言、学文学,应该多背一点东西。而在生活中则应该宽容一点,大度一点,多点善意。杜青钢谈到对学生的期望,“用毛主席的话来说:胜不骄,败不馁。得意的时候向后退半步,有困难的时候挺住,这样的人才能干大事。”
大巧若拙,朴实无华,只有在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后才能回归自然的本真。无论是做人、做事,还是做学问,杜青钢始终都是这样——没有花架子,也没有浮华的包裹,纯粹、坚韧,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情怀;就像寒冬里的松竹,不事雕琢,却常年青翠,挺拔地屹立。
作者:江安吉
采访编辑:江安吉 闫智慧 郑淼 钱怡 现场拍摄:林毅辉